木妈妈,专业的母婴育儿知识网站!

木妈妈→

木妈妈公众号
您的位置:首页 > 百科 > 生活百科 > 「艾灸的方法」用姜艾灸的方法

「艾灸的方法」用姜艾灸的方法

2022-07-06 15:09:04生活百科作者:tonylate
今天我们来聊聊艾灸的方法,以下6个关于艾灸的方法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母婴知识。本文目录艾灸有几种灸法 请介绍各种灸法艾灸的使用方法是什么?自己在家怎么做艾灸,正确的方法是怎样的?如何正确艾灸…

今天我们来聊聊艾灸的方法,以下6个关于艾灸的方法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母婴知识。

本文目录

  • 艾灸有几种灸法 请介绍各种灸法
  • 艾灸的使用方法是什么?
  • 自己在家怎么做艾灸,正确的方法是怎样的?
  • 如何正确艾灸?
  • 艾灸的方法
  • 常见的艾灸方法有哪些
  • 艾灸有几种灸法 请介绍各种灸法

    艾灸疗法是使用艾绒制成的艾炷、艾卷,点燃后,在身体相应的穴位上施行熏灸,以温热性刺激,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,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。临床较常见的有:

    1.直接灸。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,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。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,愈后留有瘢痕者,称为瘢痕灸。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,不留瘢痕者,称为无瘢痕灸。

    2.间接灸。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,进行施灸的方法。隔姜灸、隔蒜灸、隔盐灸、隔附子饼灸等。

    3.艾卷灸。包括艾条灸和温和灸。

    4.雀啄灸。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,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,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。另外也可均匀地上、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地施转施灸。

    5.温针灸。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,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。操作时,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,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,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,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,插在针柄上,点燃施灸。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,除去灰烬,取出针。

    6.温灸器灸。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,故又称温筒灸。其筒底有尖有平,筒内套有小筒,小筒四周有孔。施灸时,将艾绒或加药物,装入温灸器的小筒,点燃后,将温灸器之盖扣好,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,进行熨灸,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。有调和气血,温中散寒的作用。

    艾灸的使用方法是什么?

    艾灸是用艾叶制作成艾条、艾绒熏烤人体的穴位,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。艾叶味辛、性温,作用为温经散寒、调理气血、暖宫止痛,用于治疗脾胃虚寒、胃怕冷、大便稀溏,女性宫寒不孕、痛经、手足凉、关节冷痛等。

    艾灸的方法有很多,一种是直接使用艾绒,一种是艾绒卷成艾条。常用的方法有直接灸、隔物灸、温针灸等。如果使用艾绒建议进行隔物灸,即艾绒下面隔着其他介质,如姜片、蒜片、盐、附子饼等进行施灸。如果使用艾柱,可以手持艾炷或使用艾灸器具,与需要施灸的部位保持适当距离,进行较为温和的灸疗。

    自己在家怎么做艾灸,正确的方法是怎样的?

    自己在家是可以用燃烧的艾条做艾灸的,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,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,约距皮肤2-3厘米左右,进行熏烤。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,一般每处灸5-7分钟,至皮肤红晕为度。

    不过这种方式不适合新手,不然很容易烧伤,所以大唐艾神艾灸床建议大家先用艾灸盒去艾灸,可以绑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,比较安全,也比较有效果。

    扩展资料:

    隔盐灸

    隔盐灸,也是临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。最早载于《肘后备急方》,主张用食盐填平脐窝,上置大艾炷施灸,用以治疗霍乱等急症。后世的医籍《备急千金要方》、《千金翼方》及元·危亦林的《世医得效方》等都有介绍。如《本草纲目》卷十一“霍乱转筋,欲死气绝,腹有暖气者,以盐填

    脐中,灸盐上七壮,即苏”“小儿不尿,安盐于脐中,以艾灸之”。现代,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进,如在盐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;治疗的范围也有相应的扩大,已用于多种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证的治疗。

    【操作方法】 令患者仰卧,暴露脐部。取纯净干燥之细白盐适量,可炒至温热,纳入脐中,使与脐平。如患者脐部凹陷不明显者。可预先有脐周围一湿面圈,再填入食盐。如须再隔其他药物施灸。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药物(药膏或药末),再放盐。然后上置艾炷施灸,至患者稍感烫热,即更换艾炷。为避免食盐受火爆裂烫伤,可预先在盐上放了一薄姜片再施灸。一般灸3~9壮,但对急性病证则可多灸,不拘壮数。

    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:艾灸

    如何正确艾灸?

    1、直接灸

    古代的艾炷灸法多为直接灸,直接灸又叫着肤灸、明灸,是将艾炷直接放置穴位皮肤上来施灸的一种方法。直接灸因施灸目的和对皮肤刺激程度的不同,又分为无瘢痕灸、发泡灸和瘢痕灸三种。

    (1)无瘢痕灸:施灸以温熨为度,不致起泡,不遗留瘢痕。多用小艾炷。临床适用于虚寒病的轻症。(对昏厥、小儿及感觉麻痹的患者应小心,防止发泡或灼伤皮肤。)

    (2)发泡灸

    临床上发泡灸多用小艾炷,对皮肤的灼烫程度较轻。

    当病人感到皮肤发烫后再继续灸3-5秒钟,此时施灸部位皮肤可出现黄斑,且有汗出,隔1-2小时后就会发泡。发泡灸适用于一般慢性虚寒性疾病,如哮喘、眩晕、慢性腹泻、皮肤疣等。(施术者要控制艾灸的时间。)

    (3)瘢痕灸

    瘢痕灸又称化脓灸。用黄豆或枣核大小的艾炷,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,局部组织经烫伤后化脓、结痂,痂脱落后留有永久性的瘢痕,故名瘢痕灸。此灸法适用于哮喘、肺痨、癫痫、溃疡病、慢性胃肠病、瘰疬和发育障碍等症,对高血压病患者,有预防中风的作用。常人施此灸法,能改善体质,增强机体抵抗力,起到防病健身的作用。(施术者要征得患者同意。)

    2、间接灸

   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、间隔灸,是利用其他物品将艾炷与皮肤隔开施灸的一种方法。间接灸法可避免灸伤皮肤而致化脓,且火力温和,患者易于接受,临床上较直接灸更为常用。间接灸法种类繁多,广泛应用于内科、外科、妇科、儿科、五官科等各科疾病。间接灸法包括:隔姜灸、隔蒜灸、隔盐灸、隔附子灸等。

    (1)隔姜灸:利用姜片做隔物而施灸。生姜辛温无毒,生发宣散,调和营卫,祛寒发表,通经活络的功效。适用于一切虚寒病症,尤其对呕吐、腹痛、泄泻、风寒湿痹等症,疗效可靠。(施术者应常掀起姜片查看,防止因患者感觉迟钝而造成起泡)

    (2)隔蒜灸:利用蒜做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。大蒜辛温喜散,有消肿化结,拔毒止痛之功。临床上适用于治疗痈、疽、未溃疮疖、无名肿毒、肺痨、腹中积块、蛇蝎毒虫所伤等症。

    (3)隔盐灸:隔盐灸是用盐作隔垫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。此法只用于脐窝,他处禁用,故又称神阙灸。食盐咸寒,入胃、肾、大小肠经,有涌吐、清火、凉血、解毒之功。此法有回阳、救逆、固脱之用,适用于急性腹痛、吐泻、痢疾、四肢厥冷、淋病、脱证。

    (4)隔附子灸:是用附子作间隔物施灸的一种方法。附子辛热有毒,可回阳救逆,补火助阳,散寒止痛。附子与艾火并用,适宜治疗各种阳虚病症。

    3、艾条灸

    艾条灸又称艾卷灸,是将艾条点燃后在施灸部位(穴位)进行熏灸的方法。艾条灸分为手持灸和艾灸器灸两种方法。手持灸又分为温和灸、回旋灸和雀啄灸三种。

    (1)温和灸:施灸者左手中、食二指放于被灸穴位两侧,以感知患者皮肤受热程度;此法温通经脉、散寒祛邪,多用于灸治慢性病,临床运用最为广泛。

    (2)回旋灸:将点燃的艾条,旋于施灸部位上,距离皮肤3cm,平行往复左右移动或反复旋转,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;一般可灸20-30分钟;适用于风湿痹证、神经性麻痹及广泛性皮肤病等。

    (3)雀啄灸:艾条燃着的一端对准穴位,上下移动,鸟雀啄米样施灸,一般可灸5分钟左右。多用于灸治急性病、昏厥急救、儿童疾患等;此法热力较强,注意避免烫伤皮肤。

    4、艾灸盒的使用方法,施灸时,把温艾灸盒安放于平坦的应灸部位,将点燃的艾卷对准穴位置于铁纱上,盖上盒盖。艾盒盖打开的大小程度可根据温度调节。每次施灸时间在15-30分钟。可以一次灸附近的多穴,在针刺穴,再次施灸。适用于常见病症:痛经、腰痛、腹泻等病症。

    艾灸的方法

    艾条灸简称艾灸,大致可分为穴位艾灸、局部艾熏和全身艾熏。施灸时离皮肤10~30mm,至皮肤温热发红。

    穴位艾灸

    取艾条一支点燃后,在穴位上方约10~30mm处熏灸或灼灸,一般每穴灸10分钟左右,至皮肤温热发红,而又不致灼痛或烧伤皮肤为宜。

    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(将艾卷的一端点燃,对准要灸的穴位或患处,进行熏烧)、回旋灸(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,但位置不固定,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治)和雀啄灸(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,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,一上一下地移动)。

    也可以配合各种艾灸器使用,如温灸盒、温灸架等,主要是为了固定艾条、使用方便。

    局部艾熏

    可以用3~6根艾条,用胶带捆成一排,距离皮肤10~30mm,上下来回艾熏。

    如痛经,用6根艾条,来回熏小腹至肚脐,一周2次,一次30~40分钟,促进小腹的血液循环。

    如肩周炎,可用3~5根艾条从颈部风池穴到肩峰穴、肩井穴等穴位灸5分钟左右。在艾熏时,一定要保持室内温度适宜,不能受凉。

    如腹部受凉、腹泻等,可以用几根艾条熏小腹至肚脐的位置,可以祛寒。

    如小孩子遗尿,同时伴有手脚冰凉、面色苍白、舌质淡、舌苔白等症状,可以用1~2根艾条熏肚脐及周围,熏5~10分钟,然后再到背后熏脊柱及肾,可以补气、补肾、祛肾寒。

    如有口臭,舌质暗紫或者舌苔发黑,说明脾胃寒气非常重并伴有经络淤阻,可以用3~5根艾条熏小腹到肚脐周围,每天20分钟,隔天一次,坚持一周,口臭就会消失。

    全身艾熏

    (1)全身熏艾条前要喝生姜红枣桂圆羹,以养生补阴。用3片生姜,10粒红枣(去核),10粒桂圆(去核),加水煮15分钟,倒入粉碎机打成糊状喝下。

    (2)将生姜切成薄片,上锅蒸软后备用。

    (3)夏季用6~8根艾条(冬天用8~10根),捆成一排,点燃。

    (4)将蒸好的姜片贴在后背上。点燃的成排艾条,保持离姜片半寸到一寸的距离,上下慢慢移动,通常熏30~40分钟。

    (5)在小腹及肚脐的周围都贴上姜片,上下熏20~30分钟。

    (6)在双小腿的外侧、内侧,从脚踝至膝部上下、来回各熏30~50下。

    家庭灸方法:

    将艾条一端点燃,让燃端靠近皮肤穴位,使穴位很快得到温热。将艾条慢慢上提,距皮肤3~4厘米,保持不动。灸时,温热感会使皮肤发红却不灼痛,局部、远端部位还有酸、麻等舒服感觉。

    要点:每次选3~5个穴位,每个穴位灸5~10分钟,过多易疲劳,过少达不到温热效果。

    艾灸经验:

    开始,艾条燃端距穴位不能太远,不然温热感出现太慢。

    艾条上提时,速度要快,避免热感中断;患者感觉太热,可上、下、左、右或回旋移动艾条,以连续地温热刺激穴位。

    为局部皮肤感觉迟钝者、小儿、老人施灸,可将左手中、食指张开,放在受者穴道两旁,从而感知其局部受热度,随时调节。当患者有痒、发热、痛感时,用手指揉、搓、按帮助缓解不适。

    家庭艾灸注意事项:

    1、艾灸火力先小后大,灸量先少后多,程度先轻后重。2.在头面、胸部、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艾灸,灸量宜小;在腰腹部、肩及两股等皮厚而肌肉丰满处艾灸,灸量可大一点。

    3、体质强壮者,灸量可以大;久病、体质虚弱、老人、小儿,灸量宜小。

    4、出现晕灸,须立即停灸,让患者头低位平卧,注意保暖,轻者休息片刻或喝点温开水,重者掐按人中、内关、足三里。

    5、精神紧张、大汗、劳累或饥饿时不宜灸,妊娠期妇女腰骶部和腹部不宜灸。

    扩展资料:

    注意事项

    1.在艾灸的时候,或艾灸的整个疗程,我们最忌讳喝冷水,吃凉饭,这样做如同给艾灸撤火,不利于疾病的治疗。

    2.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温水,高于体温。艾灸后做好补充一杯热水60度左右,稍稍有点烫嘴的。

    3.艾灸后如果先马上洗手,希望你用热水,高于体温的,50度左右即可。如果不是风湿类疾病,寒性疾病,产后风疾病,灸后30分钟可以着凉水,但是,原则上不要急于用冷水。

    4.如果你想怀孕,刚刚灸后就不要马上同房,这时的女性体内环境还很热,不利于精子的存活。最好灸后24-48小时候再进行,不过也是因人而异。灸后调养口诀:灸后风寒须谨避,七情莫过慎起居,切忌生冷醇厚味,惟食素淡最适宜。

    5.大悲,大喜,大怒,这样情绪不稳定,艾灸的效果会打折扣。太饥.太饱都不适合艾灸,尤其是患有胃肠疾病的人,更应该注意这些。

    6.要注重灸料的质量,艾绒的好坏取决治疗效果。一般直接灸的,一定要极好的艾绒,这样不伤经络,不燥,比较柔和,便于点燃。如果是隔姜灸或隔蒜久,那么一定要新姜和鲜蒜,保持新鲜。

    7.施灸时间,应该是循序渐进的,施灸的穴位也应该是由少至多的,热度也是逐渐适应的。一般施灸早上,下午。没有时间的可以晚上,尤其是失眠的病人临睡前施灸有助于睡眠。

    8.很多人问,艾灸后是否可以马上洗澡。如果是热水,可以马上洗澡,但是最好等20-30分钟后,这时经络也基本处于灸后的修整状态,灸后的热度也逐渐地挥发和利用,此时在用热水洗澡会感觉很舒服。

    9.施灸的反应,会出现发热,口渴,上火,皮肤瘙痒,有的会起红疹,疲倦,便秘,尿黄,出汗,牙痛,耳鸣,全身不适等现象,一般不要惊慌,继续艾灸这些症状就会消失。这个时候可以艾灸足三里引火下行,还可以多喝水,必要时停灸或隔天艾灸,很快这样的症状就会消失。

    10.有的人边灸边吃,这样不好。一是不知道你吃的食物是什么性质的?属寒还是属温,如果艾灸过程中,你边吃边艾灸,对于胃气也是一个挑战。有胃肠疾病的人千万不要这么盲目施救。

    11.艾灸的返病现象,在艾灸的过程中,往往有的人很快见效,而有的人迟迟不见效,这要看是什么疾病病长多久另外人与人也不同,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疾病同一个症状,同一种表现。

    有返病现象很正常,没有也很正常,不要刻意追求返病的现象。越是多次返病,就越证明病邪存留的拨争状态,也体现正气在一点点积累。

    参考链接:百度百科-艾灸条

    常见的艾灸方法有哪些

    常见的艾灸方法

    1、中脘灸

    中脘是胃的募穴,为强壮要穴,具有健脾益胃、培补后天之精的作用。灸中脘具有温运脾阳,补中益气的作用,临床实践证明,中脘灸能够调理肠胃功能,促进消化吸收,补益气血。每次灸30分钟,隔日一次,15次为一疗程。

    2、足三里灸

    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,灸足三里穴具有温中健脾益胃、培补后天的作用,现代研究证明,足三里灸能促进消化吸收、强壮身体、延年益寿、改善免疫功能,对肠胃、心血管系统有显著的调养作用。方法:隔日一次每月灸15次,或每月初一至初八(农历)连续灸8天。

    3、关元灸、气海灸

    关元又名丹田,为一身元阳之所;气海为诸气之海,是大补元气、调节下焦气机的养生保健重要穴位。灸关元、气海能补肾阳、益精血、调冲任、行气通瘀、散寒止痛。长期施灸可壮一身之气,恢复虚损,调养阳气不足、身体衰弱、怕冷乏力、遗精阳痿早泄以及月经不调等。每次灸30分钟,灸至皮肤红晕为度,隔日一次;连续灸30天为一疗程,休息10-20天再灸,共灸3个疗程。

    4、命门灸

    命门即为生命之门,是滋肾壮阳养生保健的重要穴位。多用于肾气不足、形体虚寒者,尤其是遗精阳痿早泄带下泄泻肢冷腹寒者效果尤佳。每次灸30分钟,每日或隔日一次,连续灸3-6个月。

    5、大椎灸(身柱灸、膏肓灸)

    大椎为手足三阳经和督脉的交会穴,总督一身之阳气,为振奋阳气强壮保健的重要穴位,能防治各种虚损和感冒等病症,还能醒脑宁神,增强智力、调节大脑功能。现代研究发现,大椎穴具有良好的消炎、退热、解痉、预防感冒和增加白细胞的作用,灸大椎还能促进头部供血,预防中风的作用。每次灸30分钟,隔2日灸一次,每月灸15次,连续灸1-3个月。

   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,读完本文《「艾灸的方法」用姜艾灸的方法》之后,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?想要了解更多母婴知识,敬请关注木妈妈,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。

    头条内容
    木妈妈QQ交流群

    xxxxxxxxx

    欢迎各位妈妈加入交流!

    宝宝的世界,等着我们去探索!

    • 官方微信→

      木妈妈官方微信→
    • 手机触屏版→

      木妈妈手机触屏版

    Powered by 木妈妈 © 2018-2022 mumama.cn版权所有,专业的母婴育儿知识网站!